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深铁集团向市民乘客以及关心支持深铁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致以新年的祝福!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非常之年,非常之年当担非常之责。面对疫情的大战大考,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坚持把市民乘客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以“硬核”姿态坚决扛起深铁人的责任担当,守护一方净土。在坚持“不关站、不停运”的前提下,实现了“零感染、零疑似、零扩散”,有力保障了城市基本运行。我们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用安全的乘车环境、稳步的建设进度和守约的新线开通,回报政府和市民信任,彰显深铁“生命至上,责任至重”的价值追求。
非常之年当有非常之为。2020年是“三铁”齐发稳增长之年,全年完成建设投资超过500亿元,同比增长38.5%;西丽、机场东、光明城枢纽开展国际设计竞赛,开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新模式;全年运用各类金融工具融资654亿元,同比增长157%;“轨道+物业”模式晋级,新增两宗轨道融资配地,两个项目入市,三个项目开工,为轨道交通提供资金保障;市域内“三铁”项目575公里即将全部开工(地铁235公里、高铁城际340公里),形成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开通一批、递次推进的快速发展局面,有效发挥基建项目稳投资、强动能的功能作用。
非常之年当尽非常之力。2020年是地铁新线密集开通之年,全年开通运营96公里新线,盐田、光明、平湖等片区首次接入地铁线网。刚刚过去的12月,全线网工作日日均客流642万人次,同比增长6.5%。地铁客流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城市发展的韧性与活力。这一年,刷脸进站、同车不同温、车厢拥挤度查询、列车动态地图等创新服务上线;82个车站卫生间焕然一新,导向标识逐步优化,车站设计增添人文艺术气息;首个商业综合体、首个自主品牌酒店、首个国际品牌酒店开业,地铁商业体系日臻成熟。“从心出发,为爱到达”的服务理念,更细致地融入出行每一程。
非常之年当行非常之举。2020年是深铁数字化转型实施首年。“一键上报”疫情信息系统入选中国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乘车码日均出行比例超过65%。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全自动运行试验中心开工,7个车站试点装配式车站建设,2项BIM技术升级为地方标准。6、8号线在全国首次实现5G信号全覆盖,“技防+人防”同步,提升地铁安全保障。“数字地铁”一期落地,智慧车站、智慧工地、智慧运维、智慧应急指挥体系、工程数字化管理、成本大数据管理、财务共享中心等平台上线,科技创新成为我们抗击疫情、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力武器。
非常之年当谋非常之策。2020年是深铁集团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之年。“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发挥重大项目引领和扩大有效投资的功能作用,“三铁”并驾齐驱,为深圳都市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建造世界级的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其中,全市地铁线网2025年将达647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57%,进一步完善线网覆盖功能,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缓解交通拥堵。
非常之年也是温情之年。感恩感激每一位市民乘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感谢感动每一位合作伙伴的倾情奉献和付出,在这个极不平凡的非常之年,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2.8万深铁员工、4.5万建设者、2.7万保安保洁员、2.6万地铁义工忠于职守,以实际行动诠释“厚德载运,深铁为民”的精神,用责任书写担当,用平凡书写不凡。
时序更替、勇毅前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深铁集团将以大地为纸,以轨道为笔,将深铁人的答卷书写在“大美双区”的土地上,以敢闯、敢创、敢干的奋进者姿态,与乘客需求同向发力,与先行示范同步前进,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开启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的新篇章。
十四五的精彩,我们共同书写!
深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辛杰
2020年12月31日
自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1号线首通段(罗湖-世界之窗)开通运营以来,以双轨并行为基本元素的品牌LOGO,用22年的时间成为深圳人心中城市便捷出行的形象图腾。它见证了深圳地铁从0开始到411公里的生长和最终连接千家万户的过程。
进入两区建设的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传递新的企业精神主张,深铁集团将品牌理念、品牌形象进行了全面升级。在 “厚德载运,深铁为民”的企业精神和“三铁合一”发展战略下,突破固有品牌形象,焕新而来!
品牌力提升
深圳地铁发布品牌升级新形象
11月28日,深铁集团在皇冠假日酒店举办了以“厚德载运,深铁为民”为主题的品牌升级发布会。会上正式发布了全新升级的文化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VI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力。
和原有设计相比,新的深铁品牌LOGO整体上传承了旧版设计理念并进行突破,去掉外部圆形外壳,同时保留原有标志性双轨、半圆和平面单色化处理。在凸显深圳地铁核心元素的同时,呈现出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向外延伸、开放包容的态势。其中,半圆与直线形似隧道和轨道,上下弧为城市交互,中间两条直线代表路路互通,直观体现了轨道交通的行业特,也体现了深圳地铁“铁路+地铁”“城市+轨道”“上盖物业+地下空间”的企业特性。
会上,深铁集团还正式发布了品牌专属色、“双轨+箭头”等系列辅助图形及专属字体。据了解,深圳地铁沿用了绿色这一生命色作为企业主标志色,同时增加蓝色、黄色、紫色、金色分别作为建设、运营、商业和置业板块的辅助色,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内首个拥有业态专属色的企业,使品牌升级更精准、品牌表达更专业。而“厚德载运,深铁为民”的企业精神则沉淀过往开启新篇章,和新VI一起成为深地铁集团品牌升级的重要载体。
升级后的深铁品牌,不仅视觉上更加简约流畅富有张力,理念上也更加凸显了“三铁合一”的战略方向和“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及助力两区建设和大湾区互联互通的使命理想。同时,视觉效果和内在涵义互相承接,使新的品牌体系更加大气、开放、沉稳。随着此次升级,新的品牌将与深圳地铁的密集网络一起,为市民乘客点亮新时代的轨道交通生活新体验。
轨道上的民生服务
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发布会上,深铁集团还与现场嘉宾、市民代表分享了深圳地铁22年发展背后的故事,在传达企业声音的同时,表达了为人民打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景。
近年来,深铁集团推动多个轨道交通项目有力有序实施,成为深圳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主力军”;高铁、城际、地铁“三铁合一”发力,不断冲刺大湾区互联互通。除了城市建设一日千里,轨道交通的发展让百姓最为真切的体会则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的日新月异——线路越来越多、环境越变越好、设备越来越先进、出行越来越方便。
目前,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里程全国第四,全球第七。深圳地铁日均开行列车4472对,日均客流超550万人次,高峰期发车间隔最短2分15秒,公交分担率近50%。与此同时,深圳地铁不断创新出行服务模式,推出了“扫码出行”“人脸识别”“半程末班车”“最后一公里”等信息化、个性化服务。
速度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也映射了人民需求的变化。新时代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关键是还要实现交通运输供给从“够不够”到“好不好”的转变。
今天,地铁已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土地集约利用、重塑城市空间的良好载体和工具。未来,深铁集团将把地铁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经营地铁,更服务城市,在便民利民的出行中,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为美好生活加速
深圳地铁将做好这4件“为民实事”
随着品牌全面升级,深铁集团将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入手,聚焦“厚德载运,深铁为民”,办好几件实事。
第一件事是打造“两个1000”公里。未来,深铁集团轨道运营里程达到1000公里,此外,还将同步建设1000公里的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加速深圳与惠州、东莞、汕头等地轨道联通,让市民充分享受“轨道上的城市”所带来的出行便利。
第二件事是致力打造2到3个代表世界一流水准的站城一体开发项目,通过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体的无缝连接,为工作和生活在地铁沿线的数百万都市人群提供出行、生活、购物、休闲一站式服务,同时,为深圳打开了另一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动人画卷。
第三件事是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为推进科普教育,深铁集团将在深云车辆段打造一座以科普知识为核心,集展览、教育、互动于一体的地铁博物馆,在呈现深圳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为市民打开一扇展示轨道交通领先技术的窗口;在车站、列车和上盖物业建设500个“地铁书吧”,打造特色艺术墙、举办特色音乐会、开展文化创意活动,让艺术元素飘满地铁空间,打造出“轨道+文化”生态圈,为城市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件事是让更多“黑科技”赋能深圳地铁,大力推动科技手段的应用。如四期工程新线将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深圳地铁将迈进“无人驾驶时代”;推广应用“5G+AI”智慧安检辅助系统,通过自动识别功能减少乘客安检排队的时间,改善出行体验;上线“生物识别+信用支付”售检票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无感支付等功能,让市民乘客享受到更多科技地铁、智慧城市的魅力。
轨道交通的发展离不开民生需求,深铁集团将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朝着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向“加速”,为实现“交通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
全网里程突破400公里,盐田、莲塘、福保片区结束“无地铁”时代
10月28日,深圳地铁2号线三期、3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同步开通初期运营。光明区、市轨道办主要负责人,以及集团领导参加活动。集团董事长辛杰现场致辞。
深圳地铁里程突破400公里
10月28日上午11时28分,深圳地铁2号线三期、3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正式开门迎客。当天,港铁(深圳)4号线三期(清湖北至:?┩?娇?ê,深圳地铁全网里程(含4号线)达411公里,车站283座。
2020年,深圳共新开通6条(含4号线)合计107公里地铁线路。这也是继2016年地铁7、9、11号线开通之后,开通线路里程最多的一年。随着新线陆续投入初期运营,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版图进一步拓展。其中,8号线一期结束盐田区“无地铁”的历史,缩短了沿线各组团及盐田港与中心城区间的时空距离,为支持深圳城市“东进”发展战略提供契机。此外,莲塘、福保、观澜三个片区也宣告进入地铁时代,轨道线网可达性进一步提升。
截止目前,深圳地铁已覆盖除大鹏、坪山外各区。年内,轨道交通四期调整线路,以及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和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深汕铁路、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5条城际线路还将全部开工建设,届时,高铁、城际、地铁全年建设总里程将达到787公里,创下历史新高,“轨道上的城市”的壮阔图景正在加快实现。
2、8号线贯通运营
盐田、莲塘、福保片区步入地铁时代
随着2、8号线实现双线贯通运营,成为联系盐田区、莲塘片区与罗湖中心、福田中心以及南山中心的城市轨道干线,结束盐田、莲塘无地铁的历史。开通后,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深圳中心城区交通系统,同时还将带动沿线经济、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
而随着3号线三期开通,福田保税区也正式纳入深圳轨道交通线网,极大改善片区出行条件,有效解决了该片区上班族“最后2公里”的通勤难题,更节省了宝贵的十多分钟的早高峰时间。
在3条新线(段)施工过程中,深圳地铁采取了绿色环保大棚、循环制冷设备、竖井升降梯、TBM除尘机和再生逆变回馈吸收装置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了“绿色建设地铁、建设绿色地铁”。其中,2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施工期间,频繁下穿断裂带、孤石区、老旧建筑群,途经众多管线。施工中先后攻克20余处重特大危险源,盾构先后穿越房屋300余栋、断裂带8处,创下了当时国内双护盾TBM施工的最高记录。
3号线三期虽然只有1站1区间,但却面对着上跨广深港高铁区间隧道、下穿广深高速、侧穿益田村等密集建筑的挑战。对此,深铁建设会同施工单位制定了专项方案,多次邀请专家踏勘现场进行科学论证,最终实现了福保站安全上跨既有高铁线路,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提供了特殊条件下施工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新线服务升级
网红站点吸引市民组团打卡
随着3条新线(段)的开通,多项服务也随之升级,包括优化无障碍卫生间布局、升级母婴室功能(增设母婴室座椅、婴儿尿布台、折叠婴儿座椅等)、增设自助票务处理机、设置边门人脸识别等。其中,自助票务处理机设置在站内付费区及非付费区,市民乘客可通过该设备自行办理补票、充值、超时超程等业务,可有效提升市民乘客出行效率。
此外,融入岭南文化的站厅设计更是让地铁站成为美轮美奂的风景站,并陈列了《山海如歌》《一叶扁舟》《莲声》等多幅风格各异的艺术墙画作。其中,地铁8号线一期还充分结合了沿线区域景观和人文特色,设置了6座艺术站。其中,海山站、梧桐山南站引进了“Lumion+VR”全景渲染技术,通过全景图像、多维场景让市民乘客窥见秀美盐田。“网红”站点盐田港西站的集装箱风格、深外高中站的书香山水设计则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民心桥》栏目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2020年9月8日上午11:00
深圳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杰
做客《民心桥》
与听众进行沟通与交流
——本期主题——
厚德载运 深铁为民
——播出频道——
深圳广播电台FM89.8
——播出时间——
2020年9月8日上午11:00-12:00
——参与互动——
请将您想反映的问题发送至微信公众号“898民心桥”,或在节目直播时拨打电话88310898参与互动。
四期调整工程首批4条线路同步开工,再现“深圳速度”
时隔8个月,深圳再次迎来两条地铁新线路的开通——8月18日11时18分,地铁6、10号线共计78.7公里线路、沿线50个车站正式开门迎客。当天,深圳地铁四期调整工程首批4线路也同步开工,再现“深圳速度”。
6、10号线正式开通
深圳地铁迈入“10线运营、多线建设”
8月18日中午,在深圳地铁10号线华为站,一辆标志色为淡粉色的列车停靠在站台,迎来车站首批“尝鲜”的乘客。与此同时,地铁6号线也于同日开通初期运营。当天,深圳地铁四期调整工程首批4线路也同步开工。至此,深圳城市轨道交通正式跨入“10线运营、多线建设”的发展阶段,运营里程达383公里,位居全国前列。
地铁6号线起于科学馆站,途经福田区、罗湖区、龙华区、光明区、宝安区,止于松岗站,大致呈“7形”走向。线路全长49.4公里,共设车站27座。作为深圳市中西部轨道交通快线,开通后将带动光明区和龙华区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加强与东莞等周边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沟通联系,同时有效缓解深圳北站换乘压力。
地铁10号线起于福田口岸站,途经福田区、龙岗区,止于双拥街站,线路全长29.3公里,共设24座车站(岗厦北站暂未开通)。该线兼具干线和局域线功能,是我市首条南北向采用8A编组的线路,开通后将结束平湖、坂雪岗、华为新城和梅林关以东片区不通地铁的历史。届时,从福田口岸到平湖仅用54分钟即可到达,将大大缓解福田中心区至坂田段的交通压力,成为深圳轨道交通又一条“南北动脉”。
破解工程难题
深圳地铁再创多个“零突破”
地铁6、10号线自2015年年底开工以来,历经五年艰苦建设,啃下多个施工项目“硬骨头”,填补了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多项空白。
其中,6号线以高架形式31次跨越市政道路、3次上跨地铁4号线、2次跨越龙大高速,以隧道方式分别穿越多条地铁以及机荷高速、广深港客运专线和杭深高铁等,克服一系列施工难题,实现多项工程技术的“零突破”。在阳台山隧道施工中,为了穿越210兆帕的高硬度岩层段,在掘进过程中共更换刀具2000多把;在合薯区间建设中,以150米四墩三跨刚构连续桥梁创下国内地铁领域跨度梁式桥梁新记录;在民乐停车场出入线隧道施工中,顺利解决始发端仅260米的小转弯半径难题,成为目前世界最高难度TBM施工项目。
地铁10号线建设期间,共穿越大小地质破碎带15处、较大地质断层2处,同时还克服了不良地层涌水涌泥等技术难题。其中,孖岭站—雅宝站区段岩层硬度高,且要下穿鸡公山和繁忙的厦深铁路,施工难度系数高。为此,深圳地铁会同施工单位进行大量调研、推演与论证,在国内首次创新采用双护盾TBM法施工,成功完成掘进任务。TBM法能在岩石地带实现“不爆破”施工,工作效率是传统钻爆法的5-8倍,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节省工期约180天,充分诠释了创新驱动下的“深圳速度”,将深圳轨道交通建设推向了更高的水平。
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打造绿色环保示范线
在地铁6、10号线建设过程中,深圳地铁坚决贯彻生态和智慧设计理念,促进线路建设运营与节能新技术、绿色新能源、减少碳排放等创新技术的结合,积极探索轨道交通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铁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如地铁6号线首次采用综合减振降噪系统设计,通过U梁架设、阻尼钢轨、桥梁减振支座等多种工艺工法,在减振降噪的同时实现减少自重、节约成本。此外,6号线还引入国内首个绿色环保装配式无砟轨道技术,减少在市区内的钢筋混凝土工程量。同时,在全线应用再生制动能量回馈装置,在高架车站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低碳环:徒谀芗跖,打造了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精彩“深圳样本”。
10号线则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践云平台调度指挥系统,打造成为全国第一条云计算轨道交通线路。这也是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首次应用云计算技术综合承载地铁各类调度指挥系统。该系统综合承载了地铁监控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安防系统、车场智能化系统等,采用数据库云,使地铁10号线在“一图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一键可知全局”和“一体运行联动”,使线路调度指挥系统更加先进、可靠与节能。
此外,6、10号线还成为全国首次开通前已完成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大运营商车站和隧道5G信号全覆盖的地铁线路。
10号线采用8节编组提高运能
年内还有4条新线(段)开通
考虑到平湖、华为、坂田片区强大的客流潜力,对10号线的运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运力,把10号线由6A编组调整为8A编组,成为深圳第一条南北向采用8A编组的线路。调整运力后,10号线每列车载客量从1608人增至2144人,增幅达33%;在与既有线路的相同行车间隔对比下,运能从每小时1.70万人增至2.27万人,扩能34%,可大大缓解福田中心区至坂田段的交通压力。线路的增编扩能可以有效缓解运能不足以及换乘站与换乘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在提升出行体验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布局合理化,满足深圳建设‘双区’规划的需求。
除地铁6、10号线外,今年深圳地铁8号线一期、2号线三期、3号线三期以及4号线三期工程也将陆续通车。届时,全年新开通线路里程将达到107公里,深圳地铁线网总里程将超过400公里,新增起终点路径共3.4万个。
按照深圳地铁票价“就低不就高”(即同一起终点中以里程最短的路径来计算票价)原则,全网共有1212个区段的票价将分别下调1-3元不等。随着6、10号线的通车,乘客就可提前享受到6条新线开通带来的“降价福利”。
四期调整工程首批4条线路开工
在6、10号开通当天,深圳还迎来轨道交通四期调整工程首批4条线路的开工。据介绍,四期调整线路共包括9条线路、10个项目,总长约75.93公里,设站48座,建设总投资约为人民币914亿元。此次开工的4条线路为3号线四期、11号线二期、20号线一期以及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线路总里程约33.73公里、总投资515.43亿元。
其中,3号线四期工程位于龙岗区内,起于3号线双龙站,终于坪地六联站,全长约9.3公里。建成通车后将结束坪地片区无地铁的历史;11号线二期工程位于福田区,起自岗厦北站,终于红岭南站,全长4.4公里;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位于光明区内,南起上屋北站,终至公明北站,全长19.3公里。线路北端预留与东莞轨道交通5号线换乘条件;20号线一期工程位于宝安区,起于机场T4航站楼(规划),终于国际会议中心站,全长8.43公里,远期预留延伸到东莞的条件。据了解,20号线是深圳首条全自动运行智能地铁示范线,开通后将进一步便利空港新城片区居民的出行,完善宝安区的交通规划。
四期调整工程力争于2025年陆续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将形成16条线路、总长约647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对进一步优化深圳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特区内外均衡协调发展,加快与周边城市轨道互联互通、打造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具有重大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利好持续释放。6月29日,穗莞深城际铁路深圳机场至前海段(以下简称“穗莞深城际机前段”)工程开工仪式在前海站举行,标志着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速。
穗莞深城际机前段开工
6月29日上午,穗莞深城际机前段工程开工仪式在前海站举行。该线路总投资119亿元,起于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站,终至前海站,是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广深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15.2公里,全线地下敷设,设西乡、宝安、前海3座地下车站,项目设计速度为160公里/小时,采用8辆编组的CRH6型动车组,计划于2025年建成开通。
穗莞深城际机前段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城镇发展带与深圳市西部发展带内,可与在建的穗莞深、琶洲支线、佛莞、莞惠等城际互联互通,实现广州、东莞、深圳西部地区与深圳中心城区及沿线重要片区快速通达,既承担着沿线地区的城际客流,也承担着深圳市内部组团间的通勤客流。线路开通后,对进一步提升穗莞深城际铁路功能,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网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提速
作为广东省重点项目,穗莞深城际机前段的开工标志着深圳市主导建设的5条城际线路发展提速,为建设大湾区迈出坚实的脚步,让美好愿景变成生动现实。
据了解,此次开工的穗莞深城际机前段中,西乡站规模为1台4线(岛式站台);宝安站规模为1台2线(岛式站台),可与地铁5号线翻身站换乘,并预留与规划地铁9号线换乘条件;前海站规模为1台2线(岛式站台),设2条折返线,可满足近、远期往广州方向列车折返条件,预留延伸条件。
穗莞深城际机前段工程规模大、专业接口多、综合性程度高。项目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淤泥地层、风化岩与残积土等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分布广,施工安全风险高;线路多次穿越既有地铁线及建(构)筑物,并以隧道形式下穿西湾海域,穿越长度达3公里,风险管控要求极高。对此,深圳地铁将携手参建单位中国电建、中国铁建,按照创新驱动、打造“样本工程”的建设要求,努力在建设标准、建设质量、建设速度、建设模式以及“新基建”科技创新等方面,打造城际铁路的创新示范项目,为后续线路建设打造引领和示范作用。
深圳进入城际铁路建设新时代
2020年是大湾区和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今年,深圳地铁将重点推动大湾区轨道交通线网优化、推进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国家综合铁路枢纽和城际线路建设、推进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研究,助力“双区建设”,为特区40周年献礼。
城际铁路作为城市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对于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和深莞惠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今年上半年,深圳地铁全面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带动有效投资,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在稳投资、补短板、强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冲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完成建设投资230亿元。下半年,深圳地铁将在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推动深汕、深惠、深大、龙大、穗莞深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等5条国铁和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以及地铁三期全面开通、四期主体攻坚、四期调整线路开工等重点任务,确保全年完成建设投资超过500亿元。
预计年底,我市国铁、城际和地铁“三铁”建设总里程将达到765公里,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为深圳增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